心靈法語 返回列表
2024 / 08 / 04
快樂幸福與富貴不相干,學孔子、學釋迦牟尼佛就能得到
淨空法師:快樂幸福與富貴不相干,學孔子、學釋迦牟尼佛就能得到
什麼叫修身?讓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,都能過著很幸福、很美滿、很快樂。能不能做到?能,每個人都能做到。這樁事情,快樂幸福與富貴不相干。 在我們中國古人裡面,我們大家都知道的,最快樂、最幸福的是誰?是孔子。還有,孔子還有個學生,孔子常常讚歎的,顏回。孔子沒有做過大官,沒做過官,他一生只做了三個月的大司寇,官名叫大司寇。我們想像到古時候這個制度,這個大司寇管什麼?大概是現在警察局派出所的所長。孔子就做這麼大的官,只做了三個月,他就辭職了,就不幹了,從事於教學,私人教學。沒想到跟他學的學生很多,他有學生三千人,三千人有七十二個傑出的人物,也就是學有專長。真正能夠是像現在一個國家裡面的部長,這樣的地位、這樣的人才。孔子沒有顯赫的地位,沒地位,也沒有財富,他是小康之家,生活勉強可以維持。他也沒有收入,那個時候的教學完全是義務的,不是收學費的,不是商業行為。教學的目的是希望學生都能夠成聖成賢,為聖人君子,為社會人做好榜樣。所以生活很清苦。 他的學生顏回是最貧窮的人。吃飯,在歷史上記載,顏回家裡沒有飯碗,用什麼?用竹子編成一個簍裝飯,用葫蘆瓢當茶杯喝水。所以「簞食瓢飲」,形容顏回的物質生活。但是,學生裡面最幸福、最快樂的是誰?是顏回。孔子對他讚歎。他的快樂從哪裡來的?這就是我們要問的,我們學傳統文化幹什麼?為什麼要學傳統文化?這有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。 傳統文化,就是孔子的教學,這簡單的說;廣大來講,廣義的就是儒家。為什麼要學?我們反問一句,你想不想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,想不想?這個我想。學儒,學孔子、學顏回就能得到。這樁事情與富貴(貴是在社會上有地位,做官的這些人,富是有財富),與這個完全不相干,你會得到真正的快樂。 我們還可以找到一個證人,這個證人是誰?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有身分,他是王子,他要不出家他是國王。中國古人所謂是「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他得到了,他生在皇家。他能夠十九歲他就明白了、就覺悟了,捨棄王位,放棄王位的繼承權,貴不要了。他過的生活是富貴榮華宮廷的生活,他去出家,去做一個苦行僧,日中一食、樹下一宿,過這樣的生活。這樣的生活比顏回還要辛苦,他要去托缽。我們講的,這是乞食。乞食是教化。這是在社會上沒有地位,完全沒有地位,貧窮到極處。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過這種生活,一生沒有建道場,不是建不起道場,家族是皇族,怎麼會建不起道場?出家之後,他學生當中有十六位是大國王,哪一個國王都可以給他建一個道場,建個富麗堂皇的道場來供養他,不是做不到,做得到。他為什麼不要? 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,我是在最近幾年才知道的,才明白了。這個明白從哪裡來的?就是從孔老夫子的《論語》上第一句話來的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。釋迦牟尼佛知道。他去學習,把所學習到的、明白了的,統統落實在生活。落實在生活,自己做到了,落實在工作、落實在家庭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那是什麼人?聖人,在印度稱為佛陀,中國稱為聖人,聖人就是佛陀、佛陀就是聖人。 所以,孔子歡喜,真的一生達到幸福、究竟、美滿,他做到了;釋迦牟尼佛做到了,他們是同一等級的人物,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你才能夠法喜充滿。他的歡喜、他的幸福是從內心裡面向外發射,放光,他不是受外面這些富貴的影響。一般人,世間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他所享受的是世法,不是自性,自性他完全迷惑了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我們看到,第一句話很重要,那是學習核心。
... 未來展望植樹活動開示 (共一集)